大龍峒保安宮坐北朝南,三殿間隔寬敞,第一進為五開間的前殿加上左右各三開間的山門,從寬達十一開間的第一進正面看去,該廟宛若三座橫向並排的三殿宇。
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中門為1804年所建蟠龍八角檐柱一對,是保安宮現存最早的石雕作品。
重檐歇山屋頂的正殿,正面安蟠龍柱兩對,其中單蟠龍外柱為1805年所建作品。該殿祭祀保生大帝的神龕兩頭。
四周環以方柱與八角柱相間的檐廊
大龍峒保安宮為祭祀保生大帝的台灣民間信仰廟宇,因為創廟者為來自中國的福建同安人,因此保安之名有「保佑同安」的意思。
後殿面寬十一開間,中奉神農氏,左右兩側則附祀孔子與關雲長。殿右為保恩堂,供奉歷代同安名人神位。
竹窗
靈籤
保安宮位於大龍峒(以前稱為大琅泵),相傳清乾隆七年(1742),同安先民把家鄉慈濟公保生大帝分靈過來,保生大帝生於宋朝太平興國4年(979) 三月十五日 ,相傳博覽群籍,長於醫道。
1981年後進大樓落成,四樓設凌霄寶殿,後來三樓又增設大雄寶殿。目前保安宮列為二級古蹟。 大龍峒,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巴琅泵社」的居住地,「巴琅泵」又名巴浪泵或大浪泵,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大浪泵後來稱為「大隆同」,又因文風鼎盛而又名為「大龍峒」。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
大龍峒位於台北市的西北角,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開發晚於艋舺(萬華)而早於大稻埕,是以前凱達格蘭平埔族巴浪泵社(Pourapon)的舊居地。艋舺的龍山寺、清水巖與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北三大廟門,與大稻埕地區佔地較小的廟宇有不同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