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孔廟--臺北市孔廟於民國十六年興工,座落於大龍峒老街裡;大龍峒文化園區風貌是以孔子廟、大龍國小與保安宮為核心的。
逢整修,無法內窺孔廟全貌。
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275號
紅牆外短堤搭配猴子,不知什麼含義。
側門也禁止入內
照牆內壁彩繪麒-----象徵「吉祥」
台北孔廟中沒塑像;原因來自明太祖下令以牌位取代(因雕刻技術不同,無法表現孔子神態)。
牆的典故出自論語為孔廟必備。傳說是表示沒人敢在孔老夫子門前賣弄文章。
台北孔廟採曲阜本廟建築,樑柱門窗皆未刻字顯得樸實又莊嚴。
孔廟位於大同區大龍街,創建於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臺灣北部設置臺北府,當府城於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動工,隨即在城內南門內建造文武廟,兩座廟皆朝南,文廟在左,武廟在右,即是臺北府的孔廟。
創建期間,在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時間,發生了臺灣割讓給日本,第二年日軍進佔臺灣,開始了日據時期的年代。至光緒三十三年(西元一九0七年)日本人為建立日語學校,故將孔廟拆除,並在此建立了第一高等女子學校。
到了民國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臺北士紳黃贊鈞、陳培根、辜顯榮等人再次邀請及募款建廟事宜。於同年二月成立臺北聖廟建設籌備處,共募集約 五千坪 作為孔廟的建築基地。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織臺北孔子廟管理委員會,推動每年祭典事宜。至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經行政院核交臺北市政府接管,並於民國六十一年(西元一九七二年),正式成立 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隸屬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