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崗山後山巖有不少天然和軍用洞穴
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設置,用來躲避美軍轟炸與儲藏彈藥。
日治時期,爆發太平洋戰爭,多數的軍事洞穴開口皆位於大崗山東側,原因是為了避開美軍飛機從台灣海峽進入台灣領空後,從西側投彈角度的考量,且大崗山西緩東陡 所以洞穴多蓋在東邊。
洞穴頂部外部布滿泥土與植物,榕屬植物根部分泌的酸性物質能溶解石灰岩,根部深入洞穴內部,黃色泥水伴隨著植物根部進入洞內參與碳酸鈣沉積,讓鐘乳石偏黃,因此品質較其他地區差。
到處林立的姑婆芋
民國七零年代以前廢棄的軍用洞穴,有的是只有單邊出口,有的則是雙向出口。
由於通風良好,觀光客出入頻繁,碳酸鈣作用的化學反應快,碳酸鈣結晶快速,是探討鐘乳石相關地質的好材料。
作為軍事用途的石灰岩洞,為日治時期日軍所建,稱為「軍用洞窟。
大崗山石灰岩的軍用洞穴景觀,最常見到流石,許多因素讓鐘乳石停留在剛形成階段,而未見石筍和石柱。
大崗山軍用洞穴
大崗山石灰岩的軍事洞穴,並非天然溶蝕所造成的洞穴,而是日治時期軍事用途所開鑿的開放通風空間。
軍事洞穴環境為石灰岩體所開鑿
由於遊客入洞參觀絡繹不絕,人的體溫讓洞內溫度提升,是加速析出碳酸鈣沉積物的重要因素,原本上萬年才能形成的鐘乳石,在大崗山只要半個世紀,就有豐碩的成果。
可惜有些天然的鐘乳石都遭人破壞
軍用洞穴歷經四、五十年的溶蝕與沉澱,也逐漸呈現鐘乳石與流石的雛型。
當地下水穿過周圍的石灰岩滲入洞內,由於它含有二氧化碳,將某些石灰岩以碳酸鹽的形式溶解。當水滴暴露於洞內空氣中,由於蒸發作用,碳酸氫鈣變成不溶於水的碳酸鈣礦物——方解石
軍用洞穴內的碳酸鈣結晶, 閃爍的結晶體在手電筒照射下,有如鑽石般的燦爛美麗。
由洞穴內往外看
相關議題
102/8/4 大崗山生態人文洞穴一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