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part1

2011121512:10

 

從現狀中仍可清晰地看出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以東西走向的三坊七巷等巷道與南後街等南北走向的巷道

 

共同構成了井字形街區的支脈體系

 

南後街


 

每個居住建築單元的主入口一般都在東西走向的坊巷上。這些特徵體現了三坊七巷格局源于中國傳統的裡坊制度。



 

東西走向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歷史街區,不僅建築內部空間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而且它的巷道空間同樣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


 

經實地測量,坊巷的最寬處約為7,最窄處約為1.2

 

巷道兩側牆體最高處約為9,最矮處約為3,這種小尺度巷道空間為街坊鄰里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理想的場所,與現代城市道路空間相比能給人一種古樸感和安全感。

 

三坊七巷自從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




 

於清至民國走向輝煌,湧現出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代史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如林則徐、嚴複、冰心、林覺民、林旭、林紓、沈葆楨等,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

 

凸顯著因歷史上多種文化交融而形成的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以及獨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目前,福州三坊七巷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尤以文儒、光祿兩坊和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巷保存較為完整, 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歷史街區是由許多類似的傳統居住建築,按一定空間秩序組合而成的有機體。這種肌理特徵形成了這個傳統街區的基本空間格局。


 

三坊七巷保留了較為完整街區格局、保存有眾多古建築.

 




 




 

這在中國大中城市中是僅有的,堪稱古代裡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建築博物館



 

建築的內部空間結構多以穿鬥式木構梁架為主要承重構件

 


 

它為建築的內部提供了通透、寬敞、靈活的空間,在主要敞廳位置時有採用減柱造法以獲得較大空間。

 

柱礎均為石質(花崗石或青石)雕花打造,形式多樣,既美觀又有利木柱底部防潮、防蛀。







相關議題

三坊七巷  ( part1 part2  )

福州、武夷山、安、樓、門、泉州八日遊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