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東隆宮 燒王船

2009100115:48

 

東港迎王

 

東港東隆宮的東港迎王祭典,由於傳承著東港地區的開發歷史。

 

加上祭典的時間長、規模大,使得每三年一次的祭典〈逢丑年、辰年、未年、戍年舉行〉,幾乎可稱得上是東港地區的『全民運動』。

 

一般整個祭典的程序,由請水→ 代天巡狩王駕出巡→王船法會→遷船→送王,往往要費時一週。

在祭典期間,各廟宇、鸞堂都會自組一些藝陣─陣頭。陣頭中各家神將的造型,都是其他地區廟會所罕見。尤其是神將們的「臉譜」,各代表著他們的元神、職司、法力。其講究的謹慎態度,更是圈外人無法想像。

請水法會」在「鎮海公園」舉行,不論是本地的廟宇、鸞堂,或是外地的助陣神轎,都會在午時以前到場。以便迎接來自原鄉的「代天巡狩王駕」。從「請水法會」一直到「送王」期間,每天晚上都會有「入廟」的儀式,故東隆宮前面的大廟埕,自然而然的就成為各陣頭「拼陣」的好地方。

 

請王

本地又稱「請水」,是整個平安祭典的開場,所有參與的隊伍,全部集合在鎮海公園海邊,恭候按例乘船到來的王駕(根據老一輩的口傳說法)。 

東港請王方式與西港慶安宮不同,西港按值年姓氏標準,早已公佈大千歲姓氏,只是以擲筊來確定千歲爺是否已到來;而東港則是以頭籤(乩童)上請王台,報寫大千歲姓氏,如姓氏正確,東隆宮人員則當場宣佈,頓時整個海灘歡聲雷動,鑼鼓大作,之後各寺廟整隊依序向新街莊(頭庄)出發繞境。

送王

最後一天之凌晨二點多,炮聲三響,參與送王之隊伍依序向鎮海公園行進,寬敞的街道此時已擁人潮,送王的地點更是水洩不通,當王船與七角頭就定位後,轎班、東隆宮人員、信眾共同合力將一袋袋的金紙、米豆包、替身等等,把王船堆成矗立的雄姿,面向回程,立桅、懸燈、升帆,一切就緒,恭請王駕上船。

時辰一到,道長用鋤頭開條水路直通外海,收錨鳴炮,火勢在沈香粉與金紙的助燃下,王船已被熊熊的火焰包圍,亦代表無形的王船已順風啟航,航向那遙遠的天庭。

依舊例王駕離去,立即偃旗息鼓,鎮內三天之內不得有鐘鼓、戲曲之聲,一恐王駕誤以地方再有迎駕之意而回,二防瘟神疫鬼尋跡而回。

 

另祭典中的「王船」,因為肩負著「祈福」、「消災」、「解厄」的任務,所以「王船」的建造過程,都是遵照「古法」。光是建造「王船」的木材,就要花上百餘萬元。而「王船」的造船師傅,更是義務參與。東港「王船故鄉」的美譽。

訂於九十八年十月十日【農8/22】至十月十七日【農8/29】舉行

981010【六】第一天恭迎王駕【請王】

981011【日】第二天遶境南區

981012【一】第三天遶境北區

981013【二】第四天遶境中區

981014【三】第五天遶境農區【大潭→三西和】

981015【四】第六天王船法會、拜王

981016【五】第七天遷王船12時出發遷船啟行遶境

981017【六】第八天恭送王駕 七角頭轎班於凌晨2時集合本宮廟前,準時出發至(鎮海公園)恭送王駕

 

鎮海公園(王船的故鄉)是傳承逾百年,每逢丑、辰、未、戌〈牛、龍、羊、狗〉年農曆九月間,東港東隆宮三年一科平安祭典(俗稱迎王或王船祭)中,舉行『請水與送王』兩大主要道教科儀之地點。是上達天聽通往天河宮主要通道之一。

        

東隆宮是東港地區之公廟,轄區分為七個角頭(部落),所以東隆宮平安祭典是以七個角頭廟宇組織,輔佐東隆宮為主體之宗教文化慶典,遵循古禮傳承逾百年之民俗活動,名聞國際規模不亞於巴西嘉年華會。

東港聞名全省的三年一科的平安祭典,由東隆宮主辦,曾有『北西港,南東港』之美譽(意指在全台燒王船的習俗領域中,北以台南縣西港慶安宮最為有名,南則以東港東隆宮為最)。

 

東隆宮為東港的信仰中心,主祀溫府千歲,相傳溫府千歲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隋煬帝大業五年(西元六o九年)山東省濟南府歷城縣白馬巷人,適逢唐代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微服出遊,遇險困危,溫鴻捨身救駕有功,皇帝親賜進士出身,其時救駕者共三十六人,亦一併賜封進士,三十六人義結金蘭,後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不幸在海上遇險,三十六人同時罹難,太宗痛失功臣,信其成神之說,追封「代天巡狩」,並建巨舶,王船上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

 

東隆宮一樓主祀溫府千歲,二樓奉祀倉頡和孔孟,三樓則奉祀玉皇上帝及南北斗星君、太上老君 、魚籃觀音、及值年太歲。

昔日商務鼎盛的東港,有著台灣傳統街市的景觀,然二次大戰時美軍大規模的轟炸,致使東港幾成廢墟,現今的「老街建築」所剩無幾,在官方建築中僅剩日據時期的舊東港郡役所

東隆宮主祀溫府千歲,相傳大約在清康熙四十五年,由先民攜香火隨祀,因神威顯赫,有求必應,故興廟永祀。初建於「舊東港」故地,因山洪汜濫沖毀廟基,遷至「太監府」,後又颱風巨浪刮失,再次遷建現今之所在地。

觀賞東隆宮之建築,首見三川牌樓,雕作幅巨,剪黏工緻,金箔層疊,夜幕中更顯耀眼。廟殿主體為三殿五門南式翹脊,重簷聳立。雖是重建,但內室仍保留清代格局。

 

屏東縣東港鎮東隆街21-1

交通

客運:

高雄車站/換往懇丁有經東港的班車(有國光客運、屏東客運、高雄客運、中南客運四家聯營)-- 24小時聯運的/搭到東港輔英醫院站下車/車輛管制可能會在東昇餐廳前下車/就往東隆宮方向走就對了。

自行開車

1.中山高88號快速道路/萬丹出口/27號省道往東港烏龍方向

2.南二高/東港林邊交流道下往東港方向行駛

因市區已管制建議從東港分局前進入東港,在東港國中正門口左轉進入共和社區停車(順便欣賞一下日據時代規劃完整的官舍),離東隆宮較近離開時較不會塞車。

或過雙園大橋後右轉進入新園鄉鹽埔村進德大橋後將車停在漁市場。

 

http://www.8327777.com.tw/map.htm

相關議題

2009東港燒王船 (最後一天送王)

98東港燒王船 (清晨)     2009東港燒王船(影音)

 

東港東隆宮 燒王船 (第一天迎王)

東港請水       出發        遶境      王船      角頭

鎮海宮     鎮海公園     東隆宮     東港漁港

98/10/10東港迎王 - 地圖日記

〈返回首頁〉

神社遺址

日據時期為推行皇民化政策,於昭和年間在台灣各地相繼興建神社。東港街的神社於昭和十年落成。興建地點為今海濱國小校園內。台灣光復後,許多神社被破壞,東港神社亦難逃被毀壞的命運。如今僅剩地基、幾根紀念石柱和小拱橋,原有的神殿改建為孔子祠,基地旁的小葉榕、樟樹、毛柿、羅漢松、象牙樹是當年種植的老樹。校園內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那棵蒼勁雄偉的瓊崖海棠

在海濱國小外面有座小義人銅像。這是紀念年僅十六歲捨身救人的小英雄韋啟承同學。同時也提醒到海濱戲水者要注意安全;莫讓悲劇重演。 

東港溪堤防

東港溪發源於北大武山西側,流經萬巒、內埔、萬丹、潮州等十三鄉鎮,從海坪起進入東港鎮的轄區,為東港鎮與新園鄉的分界河,整個東港溪岸皆築有高約四米的堤防,從東港大橋以西直到進德橋,長約2公里,區分為三段,靠大橋段堤防斜坡有毗連的大幅壁畫,而近進德橋段,則是新的觀光堤防,斜坡上植有草皮、小花美化,已成為鎮民的休閒場所。從八十九年起,屏東縣龍舟競賽場,遷往新建的堤防段,溪邊可供垂釣。

華僑市場

華僑市場是黃昏市場,位在渡船頭和東港區漁會大樓之間,是販售漁貨的主要市場,因近渡船頭,很多從琉球回來的遊客,就近選購海鮮,地方人士暱稱這些外來客為華僑,於是命名為華僑市場,每天下午三點開始,即熱鬧起來,直賣到六、七點,是採購物美價廉新鮮漁貨的好地方。

觀海樓

在港口右側,填海造陸的長條新生地盡頭,圍牆內建有一座二層樓的圓形亭台,因視野遼闊,可遙望琉球,遠眺林園工業區及整個海面故而命名「觀海樓」。黃昏時可欣賞歸帆和夕陽美景,並可靜聽海濤。

入夜海上漁火點點,更可遠眺宛如黃金鑽石城的林園工業區夜景。在觀海樓旁,晚間有些專營炭烤海鮮的臨時攤,讓老饕們在習習的海風中啜飲美酒,嚐著海鮮,沈醉在優美的夜景中。

製冰廠

製冰廠依水而建,在水邊搭蓋冰塢,透過長長的運冰軌,而將整塊的冰送到冰塢撞碎直接投入船艙,在豐漁橋側兩岸,有十來家的製冰廠,獨立的冰塢排排站,曲直有緻的運冰軌道,交織成特有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