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溝頂的舊堀江商場
坐落於鹽埕區五福四路大溝頂的舊堀江商場.興起於一九三八年,是當年南部舶來品的集散地.
大溝頂:是位於七賢路和瀨南街之間的加蓋排水溝渠。
北起河西路、橫跨興華街、七賢二路、大有街、富野路、大公路、大仁路、新樂街、五福四路、必忠街、公園路、必信街,南到第三碼頭。
包括高雄市攤販協會設置的「興華集中商場」、「七賢集中商場」、「富野集中商場」、「大公集中商場」、「新樂集中商場」、「高市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及「堀江商場第二街、第三街」。
堀江商場:共有三街,第一街位於五福四路229巷。第二、三街位於五福四路239巷。各推舉一位商場場長負責管理,溝通商場事宜。
大溝頂和堀江商場的由來:
愛河原有頭前港及後壁港兩條入港河道。日治時代,日人於第二期築打狗港時,廢鹽埕,建第二新市街後,為疏通水量,而另在現今的七賢三路和瀨南街之間挖掘江渠,「堀江」便成為貫穿鹽埕南北的大水溝。接著日人在此處南段設「堀江町」及「鳳梨檢查所」。台灣光復後,加蓋而成「大溝頂」,當地人仍習稱南段為「堀江」。
南台灣舶來品集散地源起鹽埕「堀江町」
堀江緣起自日據時代,高雄的愛河原有頭前、後璧兩條河道。日本 人沿著後璧港河道建築鐵路。高雄港築港計劃實施後,後壁港消失,但為疏通水量,便在現今七賢三路和瀨南中街附近挖掘水道,稱為堀江(正是貫穿聯鹽埕南北的小運河)堀江商場約始於民國二十七年(仍為日據時代),那時稱為「堀江町」「町」字在當時為區的意思。台灣光復後,堀江町加蓋後稱為大溝頂。「大溝頂」蓋好後,漸漸地匯集了來自南部地區的移民人口在此地做起小生意,經營一些撞球間、棋盤桌、老人茶、日本料理及雜貨店等生意,初期總共才七家。
當時的台灣,仍是純樸的農業社會,物資缺乏再加上戒嚴時期,政府當局禁止人民出國觀光並實施貿易管制,故一般商行很難取得舶來品。而堀江商場則因臨近高雄港,且高雄港的三號碼頭至十一號碼頭,幾乎涵蓋整個鹽埕區,船員常攜帶外國貨品和在地人換物交易,於是陸陸續續地,東、南亞地區日本、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地的「水貨」便逐漸集散於此,堀江因而成為港都及南台灣最有名的舶來品銷售地,代表港都重要的商業發展及帶動流行的新潮流文化。
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