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法國的王宮,現在是羅浮宮博物館。
擁有的藝術收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
羅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由法王腓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防禦的城堡,邊長約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羅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
當時的羅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
14世紀,法王查理五世覺得羅浮宮堡比位於塞納河當中的城島(西岱島)的王宮更適合居住,於是搬遷至此。在他之後的法國國王再度搬出羅浮宮,直至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為居住在羅浮宮的第二位國王。
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於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羅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ee)。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後,王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裡宮及杜伊勒裡花園,對羅浮宮的擴建工作再度停止。
波旁王朝開始後,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連接羅浮宮與杜伊勒裡宮的大長廊,又稱「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路易十四時期曾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對羅浮宮的東立面按照法國文藝復興風格(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從1624年持續到1654年。
1789年10月6日,巴黎的民婦集群前往凡爾賽宮,將法王路易十六挾至巴黎城內,安置於杜伊勒裡宮,該時期對羅浮宮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打掃工作。法國大革命期間,羅浮宮被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拿破崙即位後,開始了對羅浮宮的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裡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並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作為杜伊勒裡宮的正門。拿破崙三世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羅浮宮建築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曾在杜伊勒裡宮和羅浮宮內舉火,試圖將其燒燬(當時公社決定燒燬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Palais Royal)等標誌性建築)。杜伊勒裡宮被完全焚燬,羅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燬,但主體建築倖免。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杜伊勒裡宮廢墟,形成了羅浮宮今日的格局。
法國巴黎羅浮宮主要入口為玻璃金字塔,為貝聿銘等建築師的改建工程,巧妙利用玻璃折射增加採光並讓新建物融入幾百年前的舊建築。羅浮宮有三寶:為米羅的維納斯﹝La Venus de Milo﹞、勝利女神之翼﹝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展覽區域劃分為: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雕塑;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 蘇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文物及雕塑 德農庭院(Denon Wing):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玻璃金字塔 羅浮宮擴建工程,是1989年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此工程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玻璃金字塔成為羅浮宮的入口處。
著名藏品 有翼聖牛,古波斯浮雕 米洛的維納斯,古希臘雕塑 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古希臘雕塑 垂死的奴隸,古希臘雕塑 蒙娜麗莎,達文西 聖母、聖子與聖約翰,拉斐爾 黛安娜出浴圖,布歇 自由引導人民,德拉克洛瓦 編花帶的姑娘,弗美爾 美杜莎之筏,格里柯 掠奪薩賓人婦女,普瓦松 大宮女,安格爾 瑪格麗特公主像,委拉克魯茲 漢謨拉比法典,古巴比倫 現代中國
相關議題 →羅浮宮 ( → 玻璃金字塔 → Denon館 → 米開朗基羅廳 Galerie ichelAnge→ 第一寶 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 → 第二寶勝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 第三寶維納斯Venus de Milo ) 相關議題 第七天 → 安錫 → TGV子彈列車 → 里昂火車站(Gare de Lyon) → 巴黎河岸風光 → 艾菲爾鐵塔 → 巴黎凱旋門 → 香榭麗舍大道 → 協和廣場 →羅浮宮 ( → 玻璃金字塔 → Denon館 → 米開朗基羅廳 Galerie ichelAnge→ 第一寶 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 → 第二寶勝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 第三寶維納斯Venus de Milo ) →塞納河遊船 ( → 瑪麗娜遊輪 - Marina de Paris → 塞納河兩岸建築物 → 塞納河/ 橋樑 → 遊塞納河 → 船餐 → 塞納河\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