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老街的興盛來自於鐵路的開發,台灣巡撫劉銘傳建築新竹至基隆的鐵路時劃經湖口地區,因此為糊口老街帶來了最熱鬧繁盛的一段時間,當時的火車站就是現在的天主堂所在地。
新竹縣湖口鄉湖口街
經過明治維新洗禮的日本人,醉心於西洋文化,因此到了大正年間,台灣出現不少以閩式紅磚建材搭配西式拱廊的建築。
除了紅磚拱廊的建築物,大正時期仿巴洛克式繁複花草建築裝飾也廣受歡迎,因此原本紅磚拱廊的街屋,紛紛改造山牆與立面。
湖口老街由兩條街道交會而成,長300公尺,街道寬約10公尺。
藉著聚居的力量,對抗土著番民與盜匪 威脅,建築多以聚落的形式出現。
目前尚存的老街幾乎都是當時市集街屋,以連棟住宅型式保留下來。
湖口老街中拱形的門廊戶戶相對,街屋整齊一致都設有騎樓,一樓柱節單拱走廊。
二樓窗戶和女兒牆間有水泥楣點綴,商號名稱鐫刻其上,簡潔大方。
老街房舍的內部格局因應住宅與店舖的混用,第一進為店面,第二進為住家,兩進間的深井為廚房之所在。
湖口老街的特色在於它幾乎完全保留了當日鼎盛時的風貌。
街土地與建物分別屬於不同所有者,屋主受制於拆屋還地的壓力,地主也因無限期租約無法收回土地,於是兩相擎肘,店面街屋得以悉數保留下來。
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