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四國

2011041420:33

 

金磚四國

這將是二十一世紀影響人類最深的經濟趨勢:金磚四國(BRICs)的崛起。


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
合組其英文起首字母,我們稱之為BRICs,金磚四國。

高盛證券經濟研究團隊預言:二年,世界經濟強權會劇烈洗牌,新六大經濟體的面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國。
這是一份重繪全世界經濟地圖的報告,且震撼全球。

根據這份報告,五十年內,金磚四國的國內生產毛額總值將超越六大工業國,股市市值成長六十六倍,這是一條通往六十六倍成長的致富列車。
十年內,金磚四國的股市市值就將翻四倍,達到四兆美元。

它們將擁有八億的中產階級人口,超過美國、西歐與日本中產階級的總和。
它們將在
能源、天然資源、資本三大市場扮演主角,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

它們的實質
匯率,將在未來四十五年內,升值三○○;其中,人民幣則可能在十年內翻一倍。
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將不再是最富有的國家,各跨國企業的長期發展策略將因此重擬。

從全球經濟板塊的挪動、國家勢力消長、企業更新部署、窮人與富人的重新洗牌, 乃至於個人失業的降臨,與賺錢機會的新契機。

從國家領袖、跨國企業執行長,到升斗小民,未來這四十五年,沒有人能自外於這場世界性的變貌。
這個變局,是機會,也可能是危機,端視你如何因應。

變貌一:全球資本市場變臉
現在金磚四國占全球股市市值的比重僅三·五%,十五年內應可達到一%;但若四國企業積極上市籌資,更可提升到一六%。
至於四國的股市市值,則可望在十年內翻四倍達到四兆美元,其中六成將來自於中國與印度。到二年,中國股市市值可望與美國並駕齊驅,互爭龍頭地位,各占全球股市約二四%市值;印度市場可占近一六%;金磚四國加總可占全球市值達四七%之高。

變貌二:匯率大幅升值
金磚四國貨幣的實質匯率,將在未來五十年內,分別升值一二九%到二八九%。其中,人民幣匯率若不受政策影響,將在十年內升值一倍。如果時間放長,到二年,巴西貨幣可望升值一二九%、俄國可望升值二八%,而印度與中國貨幣將升值近三○○%,分別達到二八一%與二八九%。
金磚四國經濟成長率的三分之二推力,來自於實質經濟增長,另外的三分之一來自貨幣升值。主要的原因,在於經濟高速成長將增加資本需求,並提高報酬率。因此金磚四國在各種投資組合中的比重可能會增加,資本的流動因此可能會對這些國家有利,加速貨幣價值重新估價。

變貌三:推升全球經濟成長率
金磚四國的經濟高速成長,將抵消已開發國家人口老化和經濟成長趨緩的問題,推動全球GDP成長率高於四%,讓未來十年的GDP成長率,能維持過去二十年的平均值︵三·七%︶。
到二○○九年時,金磚四國以美元計價的每年新增支出額度,將達目前的兩倍,並超越六大工業國。到二二五年,金磚四國每年增加的支出將是六大工業國的兩倍;到二年時更將達到四倍。

變貌四:能源市場需求激增
四國經濟的興起,已經先行反映在必需物資如能源市場上;下一步應該反映在消費市場上,並在二十年後,反映在資本市場。
隨著大陸、印度經濟起飛,目前全球石油、能源市場需求的年增率,已經由一九九年的一%到二%水準,在近年揚升到四%到六%。
未來十五年內,金磚四國興起將不斷推升市場購買需求,讓能源需求的年增率維持在遠高於二%的水準,這代表能源的漲價壓力將持續。
其間,中國的高額需求將持續不減,但在五年內,會由現在的八%倍增到一二%以上,然後在二十五年後,達到需求高峰的一六·五%,再穩定地下降。屆時,印度對全球能源市場的購買需求增長率,將達到現在的兩倍。二十年後,巴西及俄國的石油消費數量將接近甚至超過日本,達到現在的兩倍。

變貌五:新消費群誕生
金磚四國的中產階級人數︵收入超越三千美元者︶,將在三年內增加一倍;十年內就會有八億人跨進中產階級,遠超過美國、西歐和日本加總的中產階級的人數。
中產階級增加的速度,中國未來十年就可以變為十倍,印度可以增加十四倍;俄羅斯與巴西則是增加一倍多。二十年後;四國共會有兩億個、年收入在一萬五千美元以上的中產階級,現在這樣的收入人數還只是少數。
到時侯,六大工業國的國民平均收入已達三萬五千美元,金磚四國裡,只有二千四百萬人能達到這種收入。即使是四十五年後的最大經濟體--中國的個人平均收入,只能達到目前已開發國家的水準︵大約三萬美元︶。

變貌六:耐久財市場需求暴增
國民所得開始提高,當地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都意味著這些國家可能在不同時點,變成不同產品的最佳銷售市場。當所得收入達到某一門檻時,對耐久財的需求將突然出現。
在汽車市場裡,這個關鍵門檻是三千美元的收入水準,中國已經開始踏入這個門檻。預料在未來十年裡,中國的汽車車主數會達到現在的三倍。二十年內,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

這份報告,雖然不是改變東亞地圖的大海嘯,但它緩緩而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