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點滴

2009120510:37

 

打點滴 多不如少

/ 許文德    【台灣法律網】

國人一向愛打點滴,尤其老年人「迷信」點滴者更多,稍有不適,非來一瓶「大筒射」無法舒坦,甚至某些偏遠地區,還有專門幫歐吉桑、歐巴桑到府打點滴的「大筒醫師」,可見點滴迷人之處。

某些情況而言,身體大量失血而欠缺液體及電解質時,當然該馬上打點滴加以補充,才不致因體液大量流失,導致休克甚或死亡。惟凡事過猶不及,若只為求心安而打點滴,則大可不必。一般人固然如此,開刀的病人更要避免打太多點滴。

但長久以來,負責開「大刀」或處理急診外傷、大出血的外科及婦產科醫師,往往為了預防手術進行當中,病人血壓過低、或排尿量過少危及病人,而在開刀時給予大量的點滴注射液。這樣的預防性措施,向來被醫界視為理所當然。

然而根據丹麥最近發表一項跨醫學中心的研究結果顯示,開刀時給病人大量點滴的作法,不僅無益、反倒有害,醫病雙方不可不慎。

丹麥這項研究,係針對141位接受直腸結腸切除手術的病人,就其在手術中輸注的點滴量,分為「限量組」與「標準組」,其中「標準組」接受的點滴量一如平常,未特別設限,病人平均的輸注量為5388西西,而「限量組」則接受遠較一般手術輸液量少很多的點滴,病人平均輸入點滴量為2740西西。

對照兩組病人發現:點滴打得少的,發生手術併發症的比例較低,有百分之卅三的病人出現併發症;相對的點滴打得多的標準組,則有高達百分之五十一病人有併發症。

造成差異的原因,是限量組的病人輸液較少,較不易加重心肺負擔及組織復原障礙;反之標準組則因大量的液體輸入體內,導致心肺及組織通通「泡湯」,負擔過重而延緩復原。

點滴打得少,不僅有併發症較少的好處,還明顯降低手術後的死亡率。在這個統計當中,限量組的病人沒有人在手術後喪生。反之,點滴打得多的標準組,則有四位病人死亡,其死因分別為肺水腫兩名、肺炎一名及肺栓塞一名。可見開刀時大量輸注液體,只有壞處沒有好處。也提醒愛打「大筒射」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多加注意過量輸液的風險,尤其心、肺、腎功能不佳有病的人,更不可隨意打點滴,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台灣法律網 > 法律知識庫 > 醫療糾紛 > 醫療關係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