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 開基伯公

2010040808:50

 

開基伯公   

 

美濃鎮福美路4966號旁

 

伯公就是俗稱的土地公,整個美濃鎮約有300多座伯公壇,可見美濃人對伯公有著崇高的信仰。

 

開基美濃福神壇(開基伯公)1936年設祠位於靈山山麓,它是美濃鎮的發祥地也是美濃人的信仰中心。

 

美濃傳統客家伯公壇有異於閩南式的土地公廟,沒有金身,也沒有建廟,用石板做香位內供奉褔德正神。

 

後植榕樹前置香案、小桌擺放供品,祭壇後方有圓形隆起的「化胎」。

 

有如神位靠山,碑前有方形的「社神位」,此即客家人所講究的「天元地方」造型,通天地之氣就是美濃客家的伯公特色。

 

伯公壇和墳墓之分辨

1. 伯公壇的碑額上多放有紅布條,墳墓則放金紙,從碑石的刻字亦能分辨。

 

2. 伯公壇的護牆欄座腳為直角,座頂為桃型、螺旋圓柱或六角柱。墳墓的護牆欄座腳為圓弧形,座頂為石獅。

 

3. 伯公壇配有社樹,墳墓則無。

 

 

 

 

開基伯公壇、庄頭伯公壇是最負盛名的傳統客家伯公壇。早期客家人遇到叉路或十字路口,只要路旁有棵大樹加上大石頭,就會綁上紅色布條,砌個方形凹槽作為插香的地方,這就是「伯公壇」。 來訪美濃,應先從開基伯公壇開始。

 

大部份的美濃居民都是來自廣東省蕉嶺和梅縣等客族清乾隆元年(1736年),右堆統領林豐山、林桂山兩兄弟由武洛庄 (屏東里港鄉茄苳村)帶領40餘人越過荖濃溪入墾靈山、雙峰山、月光山山麓,並立開庄碑石「......懇上蒼此土可大亦因可久,將奕世而瀰濃」,在靈山山腳下建立「開基伯公」,這是客家人開墾美濃庄之始。

 

靈山山麓興建土地公廟並奉為「開基伯公」,立開基碑文:「今我廣東粵民嘉應州籍遷台居武洛庄,右營統領林桂山林豐山兄弟,統率同胞萬餘人等,請命天朝褒忠之譽,賜食將斧劈避荒,剷除蔓莖,承先德澤,就殘山剩水為宗社,願山川幽魂勿作荒郊之鬼,生時各為其主,死當配祀社稷,同享春秋,乘佑我等及後裔,忠孝為天,智勇護土,永熾其昌,今晨吉期,開基福神新壇甫竣,我等同心誠意祭告山川,懇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奕世而瀰濃。大清皇運乾隆元年仲秋吉旦,右堆統領林桂山林豐山兄弟等同立」。

 

「開基伯公」,美濃居民稱該處為「鰱鯉吐信」,指的就是穿山甲吐舌頭覓食螞蟻的樣貌,據說這裡不能使用石灰、水泥等建材興建,因為水泥建築會使得穿山甲無法覓食,因此當地居民不敢大興土木,此得樸實的風貌一直保存下來。

 

 

清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中,位於現今高屏地區的客家庄民大受威脅,遂組織義勇民團保衛鄉民。義勇民團分為中堆、先鋒堆、左營、右營、前營、後營,此即「六堆」的前身。朱一貴事件平定後,六堆先民將義勇民團正式定名為「先鋒堆」、「前堆」、「後堆」、「左堆」、「右堆」、「中堆」等六堆;分布於北至羅漢門(高雄縣內門鄉),南至枋寮的下淡水溪、東港溪兩大溪流域平原。其中「右堆」即位在今天的屏東縣的高樹鄉、高雄縣的六龜鄉和美濃鎮

 

 

交通資訊

開車:

1.國道3號下田寮交流道,接省道台28線西行,經旗山市區過旗尾橋,左轉鄉道高140(樹人橫路、樹人路、中山路),左轉鄉道高108(福美路)即抵。

2.國道3號經燕巢系統交流道,轉國道10號下旗山端直行,接鄉道高140(旗屏一路),接省道台28(延平二路)東行,左轉鄉道高140(樹人橫路、樹人路、中山路),左轉鄉道高108(福美路)即抵。

相關議題

2010高雄內門宋江陣 

美濃路線:

順賢宮 敬字亭 旗尾山祠  美濃窯  美濃 開基伯公 (田青草   倒地鈴   )美濃 客家祖堂  (濟南堂   林家宗祠  )美濃廣進勝 美濃老街-錦興行藍衫店   (老工具 )

 (返回首頁)